close

中壽1元買保誠人壽
【工商時報 孫彬訓/台北報導】 2009.02.21

 央行7度降息導致保險業利差損急速擴大,醞釀撤離台灣的外商壽險公司,昨日再添一例!1999年才進入台灣市場的英商保誠人壽,由於有6億英鎊(約300億台幣)的損失,決定將在台子公司的業務員及相關資產負債,以象徵性的「1元」代價,賣給中國人壽。
 台灣保誠人壽這次已是四度易主,她的前身最早是第一人壽,1995年慶豐集團入主第一人壽,隨後更名為慶豐人壽,4年後慶豐又將人壽賣給英商保誠集團。
 簽約條件中,也附帶著保誠集團將以每股15元的價格,認購中國人壽私募發行的普通股,共計1.455億股,總額為21.825億元,取得中壽稀釋後9.95%股權,成為中壽最大法人股東。
 英商保誠集團估計此交易可拿回8億元英鎊的資本準備金,扣除6億英鎊損失,及入股中壽的資金,集團仍可有約1.5億英鎊的資金挹注。
 保誠人壽強調,「保誠」的品牌並未在台灣消失,未來將專心發展銀行通路、電話行銷通路的保險業務。集團所屬的不動產、保誠投信及通路、電話行銷業務,這次沒有出售。
 中壽副總經理蔡松青指出,高利率保單讓保誠台灣子公司,有5.95億英鎊的損失,保誠出售相關資產負債,還可拿回2億英鎊,用來增資中壽綽綽有餘。
 完成此交易的前提之一是,保誠人壽公布2月底的淨值至少要有50億元,若有不足部分,集團必須補足。
 中壽在此交易中的最大好處,是拿下龐大的業務通路,資產及保費收入也都會有顯著提升。估計總資產將由新台幣3,132億元,增加至5,088億元,首年度保費市佔率將由 6.1%提高至8.4%,不過市場排名仍是第4。合併後中壽客戶群將由61萬人增加至155萬人,保單數從89萬張,增加到240萬張。
 據了解,這次保誠人壽賣出的案子,投資銀行在雷曼兄弟事件發生前就已牽線,經過半年以上的磋商才敲定。這也是繼2004年遠雄人壽概括承受蘇黎世人壽、2007年中壽概括承受瑞泰人壽,及2008年富邦金控買下ING安泰人壽後,第4件國內壽險公司買下外商壽險的案例。
利差損 壽險業淨值狂掉千億
 保險業在金融海嘯後,元氣大傷,必須向外尋求資金,除了外商壽險傳出經營權異動外,本國壽險更是積極求援。其中最關鍵的問題,就是「利差損」,早期的高預定利率保單,隨著利率走低,保險公司越來越難以找到合適的投資工具維持獲利。保險公司從2007年底到2008年九月底,新增保費、可運用資金雖還是持續增長,但股東權益下滑的情形相當嚴重,總數千億元的利差損,已迫使許多公司淨值掉到負數,非增資不足以生存。
 壽險業主管說,以前預定利率的保單達9%、10%相當常見,當時的定存利率水準也有7%、8%,保險公司狂賣,但到利率走低的時候,對於保險公司的壓力慢慢浮現,這次的情形更是全球比賽大降息,台灣也逃不過,加上利率低,民眾更愛把錢湧進保險公司,希望搭上穩賺不賠的列車,讓風險給保險公司承擔。
 但保險公司收錢時,也開始準備面對利差損的問題,就算過去力推投資型保單,希望解決部分問題,可現在投資型保單賣不出去,又有課稅的疑慮未明,新舊保單問題夾擊,成保險公司最沉重的包袱。
 從主要本外壽險公司情況來看,2007年底,股東權益金額在千億元以上,有國泰人壽、南山人壽二家,到了去年第三季,國壽從1233.51億元,直接掉到707.25億元,大幅減少了526.26億元,減幅達42.66%;南山人壽也從1028.45億元,掉到680.31億元,減少348.14億元,減幅達33.85%。
 如此體質龐大的壽險公司,都應付的相當吃力,其他中小型規模者當然更慘重,像保誠人壽掉到負數的7.76億元、全球人壽降到負數的14.38億元。這也讓保誠人壽去年底增資48億元、全球人壽去年二度增資,一次增資24億元、一次則是38億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往年多僅有全球人壽積極擴張台灣版圖,所以正常值都是一年增資2次,但2008年,尋求2次增資的公司暴增,總計外商壽險,南山人壽、三商美邦人壽、全球人壽、國際紐約人壽、大都會人壽、宏利人壽6家壽險公司2次增資。
 壽險主管指出,2008年已夠慘了,若未達法定標準,都只有再增資一途,預計今年壽險業的總增資金額及家數,還會續創新高。
 本國壽險部分,富邦人壽的股東權益從2007年底的180.16億元,降到去年第三季的43.73億元,去年底走上增資一途;中國人壽也從132.91億元降至62.19億元,目前正尋求私募普通股3.5億股的增資對象,敲定由保誠集團認購其中的1.455億股。
淨值50億 保誠1元賣中壽
【中國時報 陳怡慈/台北報導】 2009.02.21

 中國人壽昨宣布,以象徵性一元買下英國保誠人壽在台子公司業務員團隊,及所有業務員通路保單,且保誠以每股15元、計21.8億元認購中壽9.95%股權;儘管如此,市場對低利率環境下利差損疑慮仍大,中壽昨盤中一度觸及「跌停」。
 中壽、保誠昨天下午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行記者會,公布此併購案。保誠是亞洲最大歐系保險公司,幾年前在台大砸電視廣告,以「單身女子算命篇」、「夫妻出遊篇」等,打響退休理財與投資型保單的響亮名聲,如今被中壽「以小吃大」,且賣相極優惠,消息傳出,同業不勝欷噓。
 萬餘名業務員+150萬張保單
 保誠出售條件包括:第一、以象徵性一元,出售除了銀行通路與電話行銷通路之外的全部資產及負債。亦即保誠把一萬多名業務員部隊,及大約150萬張業務員通路保單,以「一塊錢」賣給中壽。
 第二、保誠必須承諾,今年2月底,保誠人壽的淨值不低於新台幣50億元。
 第三、中壽股票昨收11.35元,預計私募現增3.5億股普通股股票,英國保誠集團將以每股15元(即溢價24%)認購中壽1億4550萬股股票,持股中壽9.95%,成為中壽第一大外資股東。
 保誠溢價認購中壽9.95%股權
 中壽總經理王銘陽說,保誠所有1萬多名業務員將全數留任,行政人員部分也會聘任600到700人,至於保單移轉過程,保單客戶權益,絕對不受任何影響。此案仍須報主管機關核准,預計2009年第二季底前完成。
 王銘陽表示,中壽合併保誠業務團隊後,總資產將由3132億元增加到5088億元,首年度保費市占率將由6.08%提高到8.35%,市場排名還是位居第四名,合併後中壽客戶群將由61萬人增加到155萬人。
 保誠集團亞洲區執行總裁班力導(Barry Stowe)說,保誠將持續耕耘台灣市場,除了繼續保留銀行通路和電話行銷通路,與渣打銀行、玉山銀行的銀行保險業務也將持續,不受影響。
 母公司可少提400億資本準備
 為何要賣業務員通路?班力導說,與在台經營的保單類型,在歐洲新會計制度下,需增提較高資本準備有關。他表示,英國母公司昨已在倫敦宣布,因為台灣這宗交易,母公司可以減少提列7億到8億英鎊(折合台幣約397億元)的資本準備,母集團的資本適足性將因此比同業更好。
▲TOP
5. 富邦併ING安泰買貴了嗎?
【工商時報 孫彬訓/台北報導】 2009.02.21

 金融風暴發生之後,由本國壽險公司發動的併購外商計畫,已出現2案例。昨日中壽案宣稱「只花1元買一家公司」,被認為是極划算的交易,也被拿來和不久前的富邦吃下ING安泰類比,到底誰算盤打的精,富邦買貴了嗎?
 保險市場人士分析說,撇開外商母集團拿回的準備金資產不談,單看台灣併購方的部份,仔細拆解,其實富邦金控拿下ING安泰人壽,代價是釋出5%股權、增加3.38億美元的公司債(無擔保不可轉換次順位債)負債;而昨日中壽併購保誠人壽,得放出稀釋後近1成的股權,但也獲得承諾,將有逾21億元進帳。
 換言之,富邦雖多了數億美元的債務,可他股權釋出比僅5%;而因此交易多收21億台幣的中壽,要繳出比富邦高出許多的1成的股權,並讓外資成為最大的法人股東。
 也因此,併購之後對經營情況的貢獻度,更值得重視,暫時還難說是誰吃虧誰佔便宜。
 併購案到底划不划算?市場人士說,本國壽險買下外商壽險,台灣目前已出現4個案例,觀察2004年買下蘇黎世人壽的遠雄人壽,併購的第一年(2005年),稅出現-11.05億元的虧損,但2006年、2007年兩年,分別賺進30.28億元、31.87億元,雖2008年前三季虧損26.84億元,但這長期趨勢來看,併購還是有助於公司經營績效的提升。
 至於2007年中國人壽買下瑞泰人壽後,當年稅後16.15億的獲利,去年全年自結數為31.74億元,現在進一步發展併購動力,吃下保誠人壽。
 這或許反映業務員系統為主力的保險公司,規模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,加上碰上千載難逢的併購機會,自然不會放過了。
誰是下一個?求售壽險一長串
 ING安泰人壽、保誠人壽陸續出售,讓外界見識到金融海嘯及歐洲保險業會計制度的威力,其實市場目前求售的外商壽險,仍有多家,包含南山人壽、安聯人壽、全球人壽等公司均在內,其中南山是受到母公司集團波及,準備售出49%股權,後二家則同樣是歐洲保險業會計制度惹的禍。
 目前傳出的併購對象,南山人壽從中信金控、德國安聯集團、ACE保險集團、宏利集團,都有提及;安聯人壽則是市場點名中信金控正在洽談中;而全球人壽則有宏泰人壽、中信金控等公司。換言之,下一波台灣併購外商保險公司的動態,中信金是相當受關注的對象。
 其中南山人壽是受母公司美國國際集團波及,因此準備出售49%股權,並引進策略投資人,但市場也傳說,100%出售的機會也未完全排除。
 至於全球人壽的股東權益總額(資產總額減公司負債總額的餘額,也就是一般所稱的淨值),2005-2007年,分別為36.78億元、33.46億元、36.83億元,可去年第三季,降到負的14.38億元,但,該公司去年第四季已增資38億元。
 此外,2005-2007年,全球人壽的損益全是虧損,分別虧損20.94億元、44.55億元、37.9億元,去年前三季則虧損39.22億元。也因此,荷蘭總公司頻頻增資,2005年12月增資33.5億元、2006年12月增資44億元、2007年6月增資21.1億元、2007年12月增資18億元、2008年6月增資24億元、2008年12月增資38億元。截至目前為止,全球人壽在台資本額為271億元。
 安聯人壽的股東權益總額,2005年-2007年分別為22.12億元、26.69億元、30.16億元,到去年第三季仍有28.68億元。至於損益上,2005年到2007年,分別小賺3.17億元、1.38億元、7.62億元,去年前三季則虧損0.5億元。整體來看,損益表現屬於小賺、小賠,但也沒有當初買下統一集團全數股份時,所評估的績效,加上會計制度的影響,才會有出售的評估計畫。
 陳碧芬/台北報導
 保誠人壽與中壽20日的移轉協議中,仍保留銀行保險與直銷2個通路,保誠的策略夥伴渣打銀行表示,會繼續持有新產品首賣權,和專用客製化產品,此關係源自於保誠和渣打均為英商,擁有長期的全球策略聯盟關係。
 換句話說,保誠人壽將把虛擬銷售的平台,主力放在渣打銀的系統上。保誠人壽已為渣打銀獨家客製化「富貴寶」終身壽險,是國內首張躉繳型英式分紅保單,為一次繳費、終身保障的壽險商品,其中的複利效果,是該項保單最明顯的強項,客戶能把紅利保留在分紅帳戶中,做到儲蓄以及保障的雙重效益,藉由中長期的累積創造增值。
 渣打銀行認為,與保誠人壽的合作屬於集團層,在英國雙方長期就是策略夥伴,在亞洲,香港地區也率先共同發展客製化產品,跨足台灣、整併完成以來,也沿續此項傳統關係,如上述案例。此外,保誠人壽設計的新產品,渣打會有首賣權,先滿足渣打銀客戶的需求,才會再轉往其他金融機構,並不擔心客戶服務與產品優勢,會因此移轉案而大量流失。
金管會:外商被40號公報打敗
【工商時報 薛翔之/台北報導】 2009.02.21

 保誠人壽昨(20)日宣佈出售業務員與保單給中國人壽,精簡在台規模,金管會官員坦言,會計40號公報第一階段已在歐洲上路,趨於嚴謹的監理機制加上利率走低,導致母集團資金壓力加倍吃緊,都是決定調整在台策略的原因。
 金管會指出,金融風暴期間,外商集團個別有其「不得不的選擇」,並非看壞台灣市場,站在主管機關的立場,將密切注意對消費者的層面,在移轉或併購、出售過程中,是否有保障保戶的權益。據悉,台灣預定民國100年,開始實施40號公報第一階段的制度。
 由於40號公報採取衡量利率風險相當嚴格,因此準備金的提存,新公報上路後,必須增提鉅額資金,保險公司面臨更大的增資壓力,加上部分較早進入台灣的保險公司,販售不少高利率的傳統型終身壽險,因此利率的波動,牽動公司的損益,與其日後不斷燒錢,不如趁現在予以出售。
 金管會官員指出,保誠人壽現階段在台經營,是英國的母公司覺得有點吃力,剛好中壽有擴大規模的計畫,因此,出售業務員部隊和保單部份,但仍保留電話行銷通路和銀行通路。
 官員還表示,外商因40號公報調整在台規模,可以理解,畢竟沒有賺錢,無法長久經營下去,但從監理的角度來思考,保險公司的經營,應該做到該提的準備金都要提足,該揭露的資訊,讓投資人和保戶都清楚明瞭,否則誰可來保障這些保戶?
 官員認為,全球各國逐步朝向依據市價來評估,只是腳步或方向不盡相同,過去在台灣也不乏保險公司,原本已經退出台灣,後來又想回來的案例,金管會尊重外商公司的選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n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