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9-05-21 09:29:41  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  作者:劉煜輝

http://big5.ec.com.cn/gate/big5/review.ec.com.cn/article/spjmsp/200905/798428_1.html

導讀: 如何看當前的形勢,任何時候三件事情都應該是了然于胸的。即便日後經濟數據波折起伏,形勢判斷也不會出系統性偏差。

 

    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不可逆   

    所謂“中國生產、美國消費”的搭配,在過去10年扮演著全球流動性的主“水泵”。   

    從 單一經濟體看,這是嚴重失衡的。美國人不儲蓄,只消費,2007年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居然下降至-1.7%;美國人寅吃卯糧,2007年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佔 GDP比重高達5.28%,美國的凈債務佔GDP的比重突破了30%。而中國,51.2%的高儲蓄率化身為43%的高投資率,導致產出遠高於消費。中美合在一起,全球經濟才能變得均衡不少,但經濟體畢竟是有國界的。   

    這樣的搭配永遠不能回避資源的瓶頸——當美國人的  “大胃”驅動著中國人的產能擴張至極致後,石油受不了,美國人開始感受到了通脹,加息,房價也漲到了頭,美國的消費蛋糕無法再做大了。通脹毀掉後來的一切,泡沫破滅了。   

 在未來數年中,我們會看到這個中美經濟體一定會有一個再平衡過程,美國高達72%的消費率將會重新回歸到均衡區間的65%,中國的工業增長也會從20%以上的高位回到10%甚至以下。   

    如果我們做一次歷史的時空猜想,事實上1929年美國扮演的角色,恰是今天再平衡運動中中國的角色。在產能過剩的危機中,順差國(生產國)往往更加脆弱。因 為再平衡的拉鋸戰,對順差國意味著產能收縮,對逆差國則意味著產能擴張,順差國(生產國)要承擔更多調整的成本。從1930年的例子看,當時的貿易順差國 ——美國,比貿易逆差國英國所受到的打擊要沉重得多。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發達國家生產國——日本、德國的調整,要比美國痛苦得多,日本2008年4季度 GDP一下子萎縮了12%(年化率)。由於產業價值鏈的差異,這一過程傳到中國需要一個時滯,但這一切才剛剛開始。   

    中國的產出缺口要麼被市場清洗掉,要麼提振內需自己吸收。 

這是典型的債務緊縮型危機

   

    1933年費雪描述了大蕭條的全景,回過頭來看,從去年到今年發生的事情,與費雪在70多年前的描述簡直是別無二致。   

    無非是經過一個經濟異常繁榮期,投資和債務急劇的膨脹。一旦經濟增長趨緩,在硬的負債和不斷下落的資產價格的雙重壓力下,所有部門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,全社會突然面臨急劇的信用收縮(流動性黑洞)。   

    美國家庭負債率2007年攀上了114%的頂峰  (佔GDP的比例),而10年前這一數字是64%。美國國家負債率2007年是350%,而10年前是250%。   

    金融部門的修復是一切修復的基礎,金融部門恢復正常功能,才有可能開始為實體經濟泵血,讓投資和消費活動回暖。然而,2008年11月IMF公佈的全美金融 機構壞賬是1.4萬億美元,最新的報告(3月份)顯示,這個數字迅速上升至了2.8萬億美元,漲了一倍。為了救金融,美國人用了這麼幾招:   

一是“量化寬鬆”超常規貨幣擴張,印鈔票要把長期國債利率壓下去;

二是盯市的會計規則也是可以改的,靠盈餘粉飾把金融類股的價格拉起來,讓他們從市場上融資補血;

三是政府向私人部門拋出了“金果子”,你投1塊錢,政府給你6塊錢的信貸額度,而且為你擔保,政府信用支援你去冒這個險,意味著隱性拿納稅人的錢為 私人銀行股東利益買單。這是所謂蓋特納的毒資產收購計劃。   

    第一招債務貨幣化是一條不歸路,至少我們看到美國的10年期國債利率又回到了甚至超過了3月17日前的水準,達到了3.2%的高位。   

    第二招讓金融類股大幅反彈了60%,能“騙”到多少錢還不知道。   

    第三招毒資產計劃中的收購價格是一個扯不清楚的麻煩,政府收購是可以不講價格,反正是用納稅人的錢買單,但私人資本是逐利的,而銀行折價太多就會破產。博弈吧。   

    其實,家庭部門的修復才是資產負債表修復工程的主體。他們只能靠自己解決,當然,政府的減稅和福利性的支出或許能幫點忙。   

    美英消費者所能做的惟一選擇,就是增加凈儲蓄,以緩衝家庭凈財富的萎縮,而這只能通過減少舉債或提高儲蓄率來實現。以消費的放緩為代價的儲蓄增加,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基本面惡化的速度和程度。失業增加,收入下降,消費者又要進一步緊縮開支,一個惡性的迴圈。這註定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經濟行為的調整。 歷史證明,資產負債上的衰退通常是長期持久的,而其後的恢復過程也是緩慢無力的。克魯格曼說世界可能跟日本一樣要進入  “失落的十年”,並非虛妄。   

    全球經濟長週期增長謝幕   

    20世紀80年代以來,主要發生在美國,以資訊、網路技術革命為主要內容的  “重大創新活動的群集”,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,“新經濟”由此出現,並推動世界經濟30年的長週期上升階段的出現。   

    以 互聯網泡沫為標誌,美國經濟在2001年3月出現了衰退。預示著本輪長週期進入下滑階段。之後,雖然有美國和各國強烈的刺激措施(如“次貸”、擴張性財政 貨幣政策),雖然有諸如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不斷加入全球化進程,極大降低了全球製造業的成本,但長波的下滑只是被推遲,終究逃不出危機的宿命。   

    世界經濟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根源還在於:過去10年中,世界的科技水準總體原地踏步,經濟增長最本質的動力失去了之後,一旦借助房地 產投資和信貸消費的泡沫化推動資產型經濟模式不能維持,世界經濟必然陷入到一次嚴重下滑中去。回過頭來看,被譽為全球經濟史上最好的5年 (2002~2007)多麼像長週期即將謝幕前的一次迴光返照。   

    帶領世界經濟進入下一個長週期的載體在哪?現在還看不到,但是美國人必須要找到(它是領導型經濟),帶動創業活動的集群式併發,用新的財富創造機制(勞動生產率的加速)去填充天量的債單(美國聯邦債務總額高達65.5萬億美元,這是全球GDP的4倍)。   

    如果美國人沒能找到或者沒能及時找到,印鈔票致惡性通脹洗債務的後果,將是剩餘世界可怕的夢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ny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